当前位置: 新闻网 > 媒体应科 > 正文

人民政协报:黄玉林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圆梦大学

【作者:水墨 | 发布日期:2008-09-20 | 来源:人民政协报 | 浏览次数:

10年前,倾其所有创办民办高校,10年后,筹资6.5亿元打造“中国优秀山水园林大学”。黄玉林讲起话来依然是沉思朴实中蕴满豪气和追求。在“天下讲堂”延安行的课堂,所有老师都为眼前这个热爱教育、投身教育、奉献教育的实干家坎坷的求学和创业经历所吸引。

黄玉林说,每当人们问起他因何执着于教育时,他都会在瞬间再经历因回忆而幸福、因无悔而升华的感受,他都会告诉对方自己当年那无学可读的苦楚和考上以后的珍惜。他说,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自己差点错失了就读高中的机会,是当年公社书记看他第一名的成绩为他特别争取的名额。而这个名额改变了他的一生。

至今,他仍对1977年高中毕业后不久的一个画面记忆犹新,那是初中校长坐着拖拉机来到他家门口,喊着他的名字:“黄玉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年可以考大学了!”刹那,黄玉林热泪双流,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然可以“高考”了,但自己怎么可能考得上呢。希望之门打开和不可企及的无望使这个16岁青年百感交集。1978年,黄玉林以6分之差落榜高考,1979年当他接到赣州师范的中师录取通知单时,黄院长说他真切的体会了“范进中举”的喜悦和激动。那时的自己比周围任何人都更加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中师的那两年,我从来没有午休过,从来没有晚上12点前睡过觉。”

黄院长说,比起那些早早失学的同学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当他用从不停歇的努力换来全优的毕业成绩时,自己人生的轨迹就彻底改变了。而他的少年同学们,却早早地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其实我身边有很多同学都很优秀。”黄院长说,当初自己的同学中有数学比自己好的,也有语文比自己好的,然而,是贫穷让他们过早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在今天,就是做新一代农民和农民企业家,其心智和潜能也受制于教育基础、文化内涵呀!“办教育的,就是要给这样缺少机会的人创造机会!”黄玉林说这就是他为什么要搞教育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也是创造其他公平的前提。”他说,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甚至没有好的老师教他们功课,也没有渠道获取各种信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农村青年却要在全国同一张考卷中脱颖而出,获得升学的机会实在是太不容易了。黄院长强调现在每年我国已有高达400万以上的高考落榜生,其中很多来自农村。“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这些孩子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却没有一专之能、一技之长,这些学生无论是回乡建设农村,还是进城谋职,普遍缺乏应有的职业能力。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乃至通过自身命运的改变来影响整个家庭,将是极其困难之事。而这却是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真真切切的指望。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圆梦大学”是黄玉林的一个雄心壮志。而这种雄心仅仅来源于他少时异常艰难的求学经历和对于身边无数个曾像他一样却没有他那么幸运的农村青年。他说,国家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让这些落榜的孩子得到一样的关注与成长。”这是他深深根植在心的情结,黄院长呼吁:高分不等于高能,智商不等于情商,应试能力强不等于发展潜力大,低分生、落榜生同样是祖国和未来的支撑,都应受到关注和尊重,都应享有选择教育、追求发展的权力。

在近两小时的演讲中,黄院长还就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抓好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品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办教育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善举。”黄玉林说,培养一个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比赚十万、百万都更有意义。十万、百万转眼可以花完,而人才,却可以不断地创造出十万、百万。他说,为农村孩子做一点事,这是自己的责任。(水墨)

编 辑:admin

审核: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