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 > 校园榜样 > 正文

“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被撕裂的社会信任感

【来源:未来网 | 发布日期:2016-06-27 】

舆论场,不是一个新鲜词汇。我们大多是身处于某个舆论场,只是根据事件的性质、发酵的程度、传播的范围有所区分,但我们与舆论的关系并非是“绝缘”的。可能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其边缘驻足,但并不排除哪一天我们会主动参与其中,甚至是成为舆论漩涡的主角。因此,我们还是应该对舆论场多些正确的了解。

网络上的舆论声势,常常会让我们觉得太过凶猛。“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基本上成为我们面对舆论时的“无奈”。而且,这丝“无奈”很多时候却也恰恰反映出了舆论场的非理性、非客观、非正确,当散乱的舆论声音被裹挟拧成了一股绳子的时候,这也便是舆论场价值的体现,很多时候是具备破坏力的(当然也有正能量的),能够对某件事情起到推波助澜甚至是直接干扰公平的程度。

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引爆舆论

自9月8日起,该事件的剧情发生多次变化。起先,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袁某自称扶摔倒老人被讹,并在微博上寻找目击者证清白。随后,有网友表示自己是目击者,并愿意作证。连日来,又有几名目击者实名作证,称在事发现场,曾亲耳听到袁某承认撞人,并向老太道歉。最后,经警方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我们将网民们的各类声音梳理一遍,观点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女大学生撞到了老人(呼吁等待真相),一类是认为老人在讹女大学生(批判碰瓷现象)。在整个事件的舆论场中,舆论几乎是一面倒地批评“坏老人”,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舆情的走势还是发生了些许变化。

从最开始,“眦必老人”近乎是唯一的舆论导向,我们只能在整个舆论场中找到几条稍微理性地“等待真相”的网友言论。到了有人站出来说女大学生承认自己撞了老人的时候,我们印象中应该出现的新闻反转效果不曾出现,阴谋论随即而生,网民对“坏老人”的批评找到了新的“攻击点”,虽然网民之间开始出现大的争论点,但舆论导向仍然是偏向于女大学生的。直到最后,当警察通报认定女大学生负主责的时候,舆论场中才算真正出现了一波反思潮,可是比之更盛的是网民对警方通报的质疑和不信任,坚持“错在老人”观点的依旧是绝大多数。在整个事件中,两种声音的比重都不合适用比例去分析,因为“倒老人派”几乎是碾压性地多于“挺老人派”。

追踪“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的舆论导向

以下仅是新浪网就此事跟进刊登的相关报道,有关数据截至9月23日上午10时,现摘取一些网友言论以供参考。

9月9日,《女大学生扶摔倒老人反遭讹,发文寻目击者证清白》得到19596人参与,留有网友跟评646条。主要的论调认为老人就是“讹人者”,且应该受到惩罚。网民同情女大学生,痛击社会不公,对老人进行了倾向性的指责。

有网友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了感受:说句心里话,我家也有老人,作为从事25年汽车驾驶,我几乎走遍了中国各地。我切实的感受到,现在的老人几乎都是老不正经,或者说是为老不尊、倚老卖老。每天发生在我身边的无数个闯红灯、逆行、任意妄为或者碰瓷现象时刻上演,让我倍感无奈和厌恶。

9月12日,《女大学生扶老人关键监控缺失,医生无法确定外伤》得到34117人参与,留有网友跟评2091条。主要的论调是对关键视频缺失的质疑和不满,并且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场激烈言论的负面情绪泛滥。

网友开心的小秃留言道:无论如何,女大学生扶助了老人是事实。即便真的找不到进一步的证据,而且即便女大学生与老人发生过接触,但是女大学生没有逃跑,而且热心的救助老人,所以她依然是负责任的,就凭这一点,就应该给予表扬。

网友颜迎潮留言道:还是不扶了,绝对不能扶啊,难道我们真的要成为了某国描述的那个扶不起的民族!?

网友小白龙骑唐僧留言道:我们发展的快,当然也会带来各种奇葩问题,老外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扶老人被讹,时不时医生被打被捅死,出外旅游各种丢脸事儿。这是社会病了,得治。

网友adfasfasdf留言道: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扶有可能被讹上,不扶绝对不会被讹上。一个道德问题,一个金钱问题。所以绝大多数干脆回避道德,至少不用承担风险。

9月15日,《三名目击者愿实名作证:女大学生曾承认撞人》得到38146人参与,留有网友跟评3049条。舆论场的声音对“证人说”并不买账,很多人绕过了新闻报道的内容,而是就此事件进行自己的分析与评判。

网友而纷纷纷纷vvsq留言道:就行为来说,老太倒地后不久这3个证人和袁同学都在旁边,这3个证人认识老太,袁同学不认识老太,过去看老太情况可以理解。不过袁同学在老太旁边有好几个熟人并且自己正要去学校且身上没钱,照理说可以放心走了,为何要一起送老太去医院还特地借2000来垫呢。所以我认为撞到的可能性很大。

网友zcbdcyjqljlyrh则对以上言论批评道:按你的逻辑这个社会就不会有雷锋了,还好雷锋早生了几十年!

也有手机用户网友认为女大学生确实撞到了老人:在没有搞清楚之前,妄加定论,这下打嘴了吧!舆论能把你捧成圣贤,瞬间也能把你打成恶鬼,一次不诚信,也许后半生就此改变,代价太大了。

网友零零零44159则留言道:以后碰见岁数大点的倒地,别管,小心讹诈,远离。不是没爱心,而是真心赔不起,有理都说不清,现在都是团伙作案,专找没摄像头的地方。看看,被讹的大多数都是学生,为什么?因为年轻人热血、有爱心、愿意助人为乐。以后做好事,先录像,让倒地的人说明白怎么倒地的,再做好事,别怕麻烦,先保护自己。

9月17日,《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又反转:疑证人照着稿子念》得到18855人参与,留有网友跟评644条。舆论场的导向依旧是以对扶人者的“同情”为主,众网友纷纷为女大学生辩白,对警方施加压力。

有手机用户网友相信女大学生绝对没有撞人,他认为,老太和儿媳妇及作证村民有碰瓷、讹诈及依伪证的嫌疑。期待警方作出公正的结论,并强调,“老人扶不起啊!”

网友tao5452的留言则与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假如邻居作假证是被收买了,假如看门大叔作伪证也是被收买的,假如120医生作伪证也是被收买的,既然有那么多钱,给老人治病不好?非要收买证人,闹那么大,冒被人人肉出的危险,去讹诈一个没有赔偿能力的女大学生,合情合理吗?

网友鹏啸九天的春天却是更倾向于保护女大学生:本案明显缺了痕迹物证、视频证据、直接目击证人证据链。现有证据不足以排除老人自己意外摔倒可能性!证据明显不足,应该无罪推定!不应该用有罪推定推测断定双方有接触。事实不清楚,证据明显不足,就强行断定女大学生负主要责任,是否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就因为你手中有权?依权说话,还是依证据说话?

9月21日,《安徽扶老事件通报:女大学生担主要责任》得到56064人参与,留有网友跟评889条。舆论场的声音依旧出现不同观点,大多数网民仍然认为女大学生是“无辜”的,并觉得警方的证据“失实”,也有一部分网民认为从头到尾都是女大学生在误导舆论。

网友髦吉吉就直接批评道:该女大学生劫持全国网友讹诈老人、道德和真相,实际上是一个诚信缺失的无赖,已没有毕业的必要。

舆情小结:真相未必能够抚平被撕裂的社会信任感

其实在这类民事案件中,扶老人者都不需要自证清白,反而是老人一方需要证明对方撞了自己。所以从一开始,女大学生需要通过微博寻找目击证人自证清白,整个舆论场的导向就出现了问题。女大学生成为了我们口中的“弱势”一方,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成了我们眼中“恶人”的典型,这本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全部的真相。

尤其是在几次传播过程中,舆论的发酵与爆炸,都在朝向一个对老人不利的结果。受到我们从媒体上形成的“坏老人”形象的误导,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其定义为了“坏老人”。形象已成,我们也就会对权威机关做出的“违背”我们认识的一些行为进行反驳、质疑,甚至是抨击。这种现象值得反省,毕竟,无论是老人摔倒被学生扶起来,还是学生扶老人被讹,或者是学生撞到了老人欺骗公众,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媒体在传播这类事件的时候,开了并不良好的先河。这为整个舆论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但凡是遇到类似的情况,公众便已经有了一个预设的前提和倾向的声音。

“真相并不重要,声音才是关键”的现象并不利于对事件本身的调查,很有可能会误导真相,使得一些人遭受网络暴力的伤害,使得本就被严重撕裂的社会信任感再一次被破坏掉。如若让这种势头继续下去,那就不只是网络舆论场的问题,由线上蔓延到线下的思想颠覆将会导致社会的秩序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不能排除“老人讹扶人者”也是受了媒体的“影响”。

我们需要认识到,舆论场的主调声音一般是由两个“极端”与大部分的无序状态构成的。无论是向左边,还是向右边,这两个“极端”都在试图争取更多的中间人群。在两个“极端”互相往自己的方向前行时,舆论场便开始撕裂,“到底跟谁走”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这些处在中间的那部分人群,应该冷静理性地看待这类事件,谨记:“站对不站队”很是重要。

(未来网专栏作家 周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