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图书馆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读百部经典 品千年文化”校园行活动之微书评优秀作品展示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6-09
分享|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开展了“读百部经典 品千年文化”校园行活动,现将我校优秀微书评作品展示如下:

01



以君子之正气,败小人之流俗 ——评《论语》

——财经学院21本金融工程1班

杨福秀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书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彰。我们的文化万古千秋,从未断流。与时光做伴,听世纪回响,一起走进经典。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诚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中。孔子的《论语》很少有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在我看来,《论语》是最具有君子品德之书。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君子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的品德也一直处于世人所说的“最高境界”,我也深深地被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和古人的礼仪道德所吸引。阅读着一句句充满智慧的言语,我受益匪浅。孔子言简意赅,却蕴含了许多君子品质与精神。
孔子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居易以俟命,不为名牵,不为利义,心境平坦广大,无忧无惧;小人不为名牵,便为利义,未得患得,既得又患失,所以终日忧惧。又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谓君子在川上曰德之常,道亦常,而斯小人在计攻利而忘本。于尘世,各种金钱利诱与奢华富贵,亦或种种凌杂,总如海上暗喑的涡口,吸引吞噬着许许多多的人。一味地追求利益与显贵,而忽略追求这一行为本身的韵意,实则为遭人唾弃的小人。我们所行的追求,应以“义”为本,面朝社会与家国的安宁与昌盛,而不是仅仅困囿于自身,不断取于世,利于己的作为。所行之“义”,或严于律己,修身养性,洁身自好,亦或心怀天下,心胸宽广,造福天下。“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放眼于中华千年的稗官野史,小人何曾立足,君子又何曾离开过世间的纷纷扰扰?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作为家国之干的我们蓄势待发,充满蓬勃朝气,勇于作为,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我文明素养,争做新时代人才,倘若作为青年的我们一味追求当下安逸与眼前的利益而苟求于世,家国之兴该如何支撑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又该如何实现?我们应以“义”恪己,以“利”束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世界,我们应坚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操守,于困顿中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态度。于“义利之辨”中明清自我,以君子之正气,败小人之流俗,做有义青年!


02

诗经》教给我们的

——音乐学院21专音乐表演4班

叶梓喧

一,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描述亲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父母双亲,生育我,庇护我,照顾我,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却感慨这恩德像天一样浩瀚无边!这篇至情至性的“千古孝思绝作”,至今读来,也会掩卷泣下。趁父母安康,善待他们,不为美德,只因那份恩太深太重。
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诗经·大雅·抑》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先人虽生活在蛮荒的世界,却修身自持,活得有情有义。“投桃报李”的礼尚往来,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更加亲切紧密。历史变迁,这枚关乎信义与良善的种子,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使今日之你我,哪怕身处困境,也不忘守望相助。
三,真情该有的样子
《诗经·子衿》里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爱和等候虽然漫长,却让感情有了光阴的厚度、酝酿的浓度。希望现在匆忙的你我,也还能保留这份清雅的纯真,让“情”字有更深更浓的意味。
四,何为知音?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对此的诠释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与人相交,若是懂得,何必多言;若是不懂,又何必强求?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人生漫长,二三知音,足以慰风尘。

每一种人生况味,在《诗经》里都能找到答案,我们对情、对义、对人生的寻求,在《诗经》里都能看到影子。它来自远古,却也把光照进我们当下的生活,成为我们心中最珍重、质朴的慰藉。



03

心灵净水之《传习录

——现代管理学院21本市场营销1班

李政荟


五百年前的一个寒冬,红日初升,一位老人正襟危坐在南安舟中,用一句话为人生画上句号:“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追捧,他就是一生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王阳明。 蔡元培曾评价: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孔门弟子留下《论语》,王学子弟亦编纂《传习录》。
《传习录》全书由王阳明对弟子的教诲和书信组成,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在其中表露无遗,书中的内容并非阳春白雪,我们可能没有丰富的文学底蕴,没有深入了解古人智慧,但我们定能读懂《传习录》,定能了解心学的伟大智慧,因为这些智慧皆在你我的心中,等待挖掘。
全书语言精炼,道理深刻,易于读懂但难以通透,需循序渐进方可彻悟。书中思想回归生活,对人生启迪和伦理哲学至关重要。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对弟子强调要学于生活,即“事上炼”。某日,弟子陆澄之子病危,陆澄焦急万分,先生教导他,此时乃是将课堂所学用于生活的最佳时机,保持心绪的中正平和,方可解决问题。而我们常常忽视了生活这位老师的教诲,《传习录》正是如此将我们引向生活。
书中较多引经据典,弟子与先生常对《论语》《大学》《中庸》等进行探讨,帮助我们从另一个世界学习儒家经典。《传习录》中还对程朱理学某些观点进行了批判,学习书中的批判思维,将培养我们自我思考的习惯,改变被动获取知识方式,学会质疑和创新。
《传习录》中最著名的思想莫过于“知行合一”,此观点深受当今社会重视,也是令我最受益匪浅的观点,简单概括就是要求我们将思想用于实践,不做好说空言的人。毛泽东的《实践论》中也深受这一观点影响。可以说“知行合一”就是全书的精华,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传习录》好似王阳明一生的写照,这位圣人一生都在“知行合一”,因此,当弟子询问他的遗言时,只有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读《传习录》也是在读阳明先生的一生,同时思考我们的人生。
书中蕴含的大智慧令我折服,恐不能将其领略,令我抑制不住再次阅读的欲望,而每次阅读,都会得到黄金玉壁般的收获,令人兴奋不已。《传习录》好似甘泉净水,读者的心灵在此洗涤,儒家的大道在此升华,圣人之道并非天马行空之物,领悟了《传习录》的心学智慧,犹如沙漠寻得绿洲,航海家到达新大陆。
《传习录》作为一本伟大的国学经典和哲学著作,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每一个人阅读领悟。


图片